跳到主要內容

關於耳機的種種



其實筆者也不是深度玩家,目前也只買了一隻耳罩聽Apple music而已,所以也只能給些基礎的建議,以下意見歡迎自行參酌。

音樂的旅程

首先,我們可以先歸納一下音樂從電腦到耳機、最後再到你的耳朵裡,途中會經過哪些地方:
1.音訊檔案
2.電源
3.前端/播放設備
4.DAC
5.擴大器(又可分前級、後級)
6.耳機/揚聲器
7.空間/聲場
8.人耳
對發燒友來說,為了追求更極致的音質,會在上述的每個過程裡下文章。以下簡述其中各個步驟的功能與所追求的地方。

1.音訊檔案
作為整體音樂的源頭,音樂的檔案自然有需要講究。從錄音的品質、灌錄到載體的品質、不同格式的資訊量等,都有改進的空間。而對消費者的我們來說,可以從音樂的格式著手。
位元率的概念。最簡單的講,位元率指的就是單位時間中的資訊量。位元率越高,自然其所容納的細節就越多。而不管音樂的來源是CD、網路下載或串流平台,理論上位元率越高音質就越好。

A.無損檔
CD作為長久風行的載體,儼然成為一個標準。而能達到甚至超越CD位元率的音訊檔案,就稱作無損壓縮檔案。
請注意,所謂的無損檔實際上仍是經過壓縮的,只是壓縮率可完整保留CD中的資訊,所謂的無壓縮,可能只存在在錄音室裡(甚至可能沒有,在音樂剪輯的過程中可能已將音軌壓縮過了)。
B.Hi-res無損檔
位元率比CD更高的無損檔。也就是說比起CD它的資訊量更大,能容納更多的細節。
C.破壞性壓縮格式
還記得小時候常聽的mp3嗎?破壞性壓縮格式

D.類比「檔案」
此處未完,日後有機會再補充。
2.電源
我們用來聽音樂的所有設備都是由電來驅動的,而穩定的電源供應可以減少電流中的雜訊干擾、進而提升音樂品質。重度發燒玩家甚至會拉專線來專門為音樂播放設備供電!

3.前端/播放器
前面提到了,減少電流中的雜訊干擾可提升音樂品質,在播放設備上發燒玩家也會選用功能較專一的設備來裝音訊檔案。比如說一般家用電腦的主機板上有各式各樣的功能,電路非常複雜,因此雜訊很多。

4.DAC
音訊檔案為數位格式,也就是011001這樣的訊號,DAC晶片負責將其轉化為類比的音波。好的DAC具有較好的還原能力。

5.擴大機(又可分前級、後級)
從播放設備到DAC後,出來的電流很小,並不足以驅動揚聲器,因此會藉由放大電路來將訊號加大。不同的電路設計,可以改變音色。而獨立的擴大機可給予放大電路空間,在推動力、耗電、散熱、訊號干擾與失真上可以有更自由的發揮。

一般常見的播放器,通常也包含了DAC與擴大機的功能,另外也有將DAC與放大電路獨立出來的一體機,可以說是耳機設備升級的入門好選擇。

6.耳機/揚聲器
終於,來到最重要的耳機了。最主要的功能是將從前面經過放大的電流,在空氣中形成聲波。而我們平常講的音場、分離度、解析、三頻、冷暖等等,對於音樂品鑑的各種因素,都是可以被耳機影響的。至於好的耳機該是什麼樣子,很難一言而盡,且很大程度會受個人喜好影響,另外聽的音樂種類不同也會有差異。

7.空間/聲場
聲波在進到人耳前還會經過空氣的傳播,若是音響的話,可以聽到皇帝位、擺位等詞,耳機雖然貼近於耳機,但實際上仍會為腔體大小、開放式封閉式等影響,效果其實會比想像中大!

8.人耳
有好的聽力,才能更清楚的欣賞音樂。現在開始,留意一下聽力健康吧!

關於Hi-res



所謂的「高解析音樂格式」。其實很簡單,就是位元率比CD高的音訊檔案。而為了因應這些檔案的需求,一些周邊設備也開始推行Hi-res認證。但Hi-res的音訊檔案目前取得較困難,整套設備建置也要花點心思。但換個方面想,可支援Hi-res的播放器、擴大機等,通常也具有一定的水準,況且日後說不定會開始收集Hi-res也不一定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30cm] 在那之後 Some update

(2016 Jun 25) 距 鹿角苔、小柳 入缸 那篇文後又過了一個月,皇冠草整個大爆植,半個缸面都被其葉片覆蓋了。 It's been a while after  Add more plants , "the crown plant" has over-growed, the front of surface was covered. 修剪之後。 Took some prune. 小柳生長得還不錯,纖細的葉形我很喜歡,日後應該會持續使用這種水草。(有一些藻類麻煩請無視哈哈) 鹿角苔的碎屑實在煩人,後來便移除了。 在二手社團收了顆5L的鋼瓶,終於有穩定的CO2系統了!雖然只有簡易的微調閥,每天還要開開關關的。 擺在新做完的魚缸櫃的樣子,30cm的魚缸真的是很小!但價位與相關設備平易近人許多,也陪我度過不少時光。

[水族] 重新再來 Back to square one

煥然一新(?).... 話說在進了蝦之後,麻煩便接二連三地來。 一批蝦子死了一半... 後來手賤去動到過濾器,水中瞬間充滿雜質。果然隔天就是撈蝦屍時間。 可愛的小蝦兒們,我真是對不住啊! 水草的情況也不樂觀。血心蘭與新百葉融葉嚴重,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。 虧我還覺得血心蘭活得很快樂說。 藻類也偷偷的蔓延開來,在小蝦們死後更提供了許多營養,導致水草上佈滿絲狀藻。 一氣之下決定翻缸! (反正也沒活體了...無牽無掛...)

[耳機]770 6XX 7XX 我的歐陸三傑

近日集齊歐洲三老牌的耳機: Sennheiser HD6XX AKG K7XX Beyerdynamic DT770 pro @250ohm 總算能一嘗三廠本味。 打個預防針,以下皆主觀聽感, 我也不是什麼大觸,若有不同意見歡迎提出。 (拜託温柔點 QQ) —— 聲海  HD6XX 三支裡最早收的, 也是我聽感的根基,我就海控 ( 讚 ) 。 外觀 塑膠,就是塑膠。 600 有大理石轉印、 650 有銀灰烤漆, 而 6XX 就是個純粹的塑膠。 (雖然我並不討厭這樣就是) 佩戴很舒適,橢圓形耳罩貼合耳型, 基本上就是戴上不用考慮太多。採用雙邊出線,結構上反而比較簡單。 (對啦我就是偏袒,怎樣 XD ) 聽感 據稱是 650 簡配版,一樣的聽感偏暗, 中低頻下探平順,低頻偏寬鬆,音場寬,兩側聲響溫柔地包覆著耳廓。 雖說既暖又暗,但比起另兩支, 並不會特別感到糊,也不是說中高頻就弱,管樂器泛音音色、人聲聲帶摩擦的頻率等等,還是搔得到後背的。 運用 包圍感強烈,很能讓人沉浸其中: 我聽馬勒或柴的交響曲首選是它、聽和樂器樂團的首選是它、聽演唱會專輯的首選是它、聽爵士窩沙發的首選是它、甚至看動畫喊真香的首選還是它,完全就是汎用型。 整體氛圍營造的很優秀, 尤其在動態上不會顯得底氣不足。 —— AKG K7XX 想跟 6XX 湊 drop 組合而收的。 型號都是 XX 就是舒服。 ( 所以那個 HE4XX 呢?歡迎捐獻 XD) 外觀 AKG7 系列的外型就是中看不中用, 免調整頭帶雖然帥但容易壞。 耳罩很大應該要很舒適, 實際上配戴位置卻容易跑掉, 我都是背靠枕頭在聽, 常常靠著靠著位置就跑掉了。 不過這外型還是真香啦。 聽感 我不確定這支夠不夠 AKG , 看佐拉魯魯大之前的留言表示 高頻似乎有削一點?即便如此, 在中頻以上仍有難以言喻的空氣感, 就當它是 AKG 味好了,人聲香甜。 低頻則沒什麼記憶點,不過不失。 在編制小的時候較能顯現它的彈性。 運用 聽室內樂、重奏,我目前用 7XX 。 所謂的空氣感有點像開了濾鏡,但不是美圖秀秀那種廉價效果,質感上更趨...